新社团,新校本,新研学丨鹭航社与中大航院梦幻联动
为响应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广州六中积极探索“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新模式,助力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规划学业生涯,在国防军工及“三航”领域实现特色发展。广州六中航空航天航海社团(简称“鹭航社”)于日前成立,并陆续开展“国防军工及三航”方面的校本课程学习及实践活动。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为服务航空航天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5月,中山大学在新建的深圳校区成立航空航天学院。2018年,有着60年历史的力学系整体并入航空航天学院。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目前,航空航天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建立了学位层次类别齐全,学生规模结构合理的“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求,累计承担竞争性科研项目1175项,在国家新部署的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中山大学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展联合建设,设立“飞行技术”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技术型、管理型、领导型飞行人才。通过各项考核顺利毕业后,学生即可入职南方航空公司工作。此外,航空航天学院还负责对接中山大学与广州六中的协同育人项目,指导六中开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
航空航天求学梦
知识启航新征程
11月9日,“鹭航社”师生32人,走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展三航实践活动。广州六中与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下称“中大航院”)合作的协同育人项目,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学生搭建起了通往三航领域的桥梁,深入了解前沿科技和发展前景。
同学们从六中出发
到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到达中山大学后,六中学子认真聆听了王继河教授带来的《两栖无人机发展现状与趋势》专题讲座。
王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两栖无人机的相关知识(概念和内涵、分类和特点)和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的发展定位,引发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思考。
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
同学们积极举手,就两栖无人机的技术问题、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疑惑向王教授提问。王教授耐心解答,并强调了数学和物理作为科学研究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并建议同学们重视和培养动手能力,为进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学校特色发展中心主任宋建陵介绍了大中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高中与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无缝对接”,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培养六中学生往“国防军工及三航”领域特色发展。
他还介绍了六中“鹭航社”的成立背景和发展定位,分享了六中“三航馆”的建设成果,以及目前已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同时,鼓励同学们树立“航空航天报国”理想,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建陵主任发言
师生合影留念
实验室里探秘行
飞行梦想进现实
同学们参观了“中大航院”无人飞行器实验室。在这里,航模社的学长(六中校友)向同学们介绍了飞行器的相关知识,如飞行器的制作材料、制造工艺和过程等。同学们了解到,从明确建造飞机的目的和设计需求开始,到进行飞机的设计与计算,再到试飞后的不断调整,每一步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每一架飞机都是实践和理论设计高度结合的产物。
认识飞行器材料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飞行器的制作过程,学长还现场演示了飞行器的制作流程。学长强调设计过程和实践过程的一致性,在设计阶段,就应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法。
演示飞行器的制作过程
随后,学长向大家展示了优秀的飞机模型成果,并分享了他参加全国飞行器设计大赛的经验和感受,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他说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更要追寻自己热爱的事物,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观摩社团航模
观摩航院飞行器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合影留念
社团交流共成长
创新创业展风采
中大航院社团与六中“鹭航社”举办了第一场交流会。航院钟雨晴学姐和伍思繁博士师给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在研项目,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赛事活动。通过介绍赛事的萌芽赛道,航院社团向大家展示了高校和中学如何通过赛事建立联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
中山大学“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团队(钟灵毓、伍思欢、邵茂森、伍思繁)
在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潜鸟创新团队的“跨介质飞行器”创新项目获得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业组银奖。
工组人员介绍中大航院与六中的共同协同育人项目
本次交流活动还邀请了中大学子包海昆(六中2023届校友)为大家分享他的高中学习生活和选科经验。包学长鼓励大家,在有限的时间要奋起直追,并且理解来自家人的爱和外界无形中带给我们的压力,这都是正常的。我们要理解这种压力,但也无需让压力影响到我们,我们要做的是:在宝贵的高中阶段,打好基础、瞄准方向、找对方法。
六中校友包海昆分享学习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热情提问,师兄师姐们热诚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还收获了宝贵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建议。
据学长介绍,航天航空学院的毕业生既有在传统航空航天院所就业的,也有供职于华为、大疆、阿里、比亚迪等世界500百强企业的,可以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他们勉励同学们认真学习,力行致远,逐梦空天,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同学们认真听讲
动手实践放飞梦
实践探索显真章
同学们学习了无人机制作组装的知识,观摩了激光打印流程,并且动手组装了自己的四旋翼翼无人机,还进行了调试放飞、实践成果分享。
观摩激光打印流程
动手实践(组装与调试)
在组装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挑战,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经过同学之间、社团校友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大家终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放飞。看着无人机在自己的控制下展翅翱翔,同学们发出了阵阵欢呼和惊叹。
无人机试飞成功
在试飞结束后,同学们分享交流了拼装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试飞时的感受和收获。
两校航空航天社团合影留念
名校氛围沉浸游
三航梦想新篇章
愉快而短暂的一日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同学们品尝了中大美食,参观了美丽校园,感受着名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看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高一12班 孙晨曦(海珠校区)
今天在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教授讲授关于两栖无人机的知识,让我对航空模型的了解又深了一步。参观了航模社,感觉制作一架航模绝非易事,需要学好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各方面知识并综合运用,经过不断的失败再尝试,才能成功。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创新中获得成长。
高一16班 钱宗庆(海珠校区)
从珠江畔到象山下,我以一名参观者的身份进入了中大。初入校门,红墙绿瓦映入眼帘厚重而大气。一日之旅中了解了两栖无人机之前沿科技与应用前景,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在参观航模室时,学到了更多关于航模制作的专业知识;下午与同学们合作,各自发挥所长,成功组装航模。一日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莫过于学长的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而是长期以来的不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定当上下而求索。
高一8班 李般诺(从化校区)
参加第十四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获得初中组二等奖
中大航院的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运行以及无人机研发中心,亲手组装和操控了无人机表演让我大开眼界;航天领域的学科介绍,科研项目和无人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增长了我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激情,我心中对科研人员更加敬佩了!本次研学坚定了我深入学习科研,为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三航社团实践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悟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踏上了返回广州的旅程。这次活动为六中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航空航天领域的大门,为他们未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未来,他们一定会在“国防军工及三航”领域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来 源丨学校特色发展中心
图 文丨黄玉清
审 核丨宋建陵
整理组稿丨校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